云生草履踏芒鞋,雙手摩娑醉眼開
竹苦鳴柯招野趣,泉甘濡筆寫詩才
梵聲高處群鴉唱,塔影空中落雁回
通慧老僧能識我,當年山谷又重來
——北宋·黃庭堅
1000多年前,北宋名士山谷老人黃庭堅兩度過境松滋街河市,不僅留下這一膾炙人口的佳作,更留下一個拍案稱奇的傳說。
甘泉苦竹,相映生輝。1000多年后的今天,雖然時過境遷,物是人非,傳奇之地依然清韻流淌,文脈氤氳。
街河市西邊有座古寺,寺旁一眼清泉,長流不絕,其水甘洌異常,謂之甘泉。泉畔幾簇修竹,四時常綠不凋,其枝形如龍爪,故稱龍爪竹,又名苦竹。此地景致幽美,風物俊逸,古人譽為松滋八景之一。
相傳北宋紹圣年間,黃庭堅因修神宗《實錄》失實被謫,從京城赴黔州貶所,途經松滋。行至街河市,見一草庵,遂往庵中投宿。庵中住持長老,法名通慧,見有遠方來客,熱情相迎,安頓食宿,周全備至。用罷晚膳,黃庭堅帶上香燭,來到前廳拜佛。三叩已畢,庭堅抬眼前望,但見香爐中倒插一支中楷狼毫,不覺蹊蹺,趨前近看,頓然大驚。眾人見狀,盡皆愕然。
不一會兒,黃庭堅轉過身來,朝通慧拱手道:“敢問長老,此筆從何而來?”通慧道:“此乃貧僧浚井而得?!秉S庭堅道:“此極似在下所遺之管?!薄叭绱苏f來,請大人細觀?!蓖ɑ廴∠吕呛?,遞與庭堅?!肮缙淙?,長老請看,此處所鐫二字便是在下敝號?!蓖ɑ劢庸P,果隱見管尾“山谷”二字跡痕?!按笕舜斯P何處所遺?”“蜀中蝦蟆碚。一日書罷濯筆,不慎墜入井中。不期今日在此尋得,真乃異事!”眾聞此言,愈覺驚奇。
通慧尋思:“蜀鄉遺物,楚地復得,莫非吾井與蜀中泉脈相通?”
遂命小僧從井中打來泉水。庭堅連品數口,果與蝦蟆碚泉味相同。通慧捧筆上前:“既是大人之物,理當奉還?!秉S庭堅道:“晚生情愿相贈,懇請笑訥!”
送走客人,通慧手持狼毫,踱至井邊,凝視泉涌,暗自思忖:“區區三寸之管,小小文房之物,何以能輾轉黃泉之下,流徙千里之遙,穿山過嶺,自蜀入楚?”百思不解,心中茫然,信手將筆插入井畔濕潤之地。不想這筆管著土即活,頃刻泛青,不過半個時辰,已長出幾根芽來,幾日后便筍干森然,枝繁葉茂。此竹節生五枝,獨具一格,全不似楠、桂、金、水諸竹。尤可怪者,是其長于此地,終年欣欣向榮,移植他方,立時凋零枯敗。鄉人爭相觀看,因聞其種于迢迢千里之外,艱苦流止至此,故稱之“苦竹”。通慧為酬敬神靈功德,乃游方化緣,重修寺院,命名“苦竹寺”。
星移斗轉,冬去春來,不覺五個寒暑過去,黃庭堅遇赦歸來。再經街河市,但見此處寺宇軒昂,塔樓巍峨,疏竹搖擺,佳木蔥蘢,景象大非從前。想自己幾載備遭坎坷,一朝重受天恩,不禁感慨萬端,詩興大作,遂題七律一首,以抒情懷(即篇首詩作)。
甘泉通蜀,千里迢迢;插筆成竹,濡筆寫詩。寺院、庵門、竹林、甘泉,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組合,但有了山谷老人黃庭堅的傳說,給尋常的景觀涂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,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。
“松滋縣西竹林寺,苦竹林中甘井泉?!贝撕?,諸多文人墨客駐足于此,吟詩潑墨。如今深藏松滋二中的“古八景”,因為名人雅士的造訪或吟詠,已然聲名鵲起。詩意融匯集聚,文心潛滋暗長,古韻百世流芳。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獲得者、市實驗初中教師劉盛云《題贈松滋二中諸學子》:
將濡妙筆續風流,山谷癡心且作儔
苦志成時聽細雨,新篁一夜已齊樓
(權柳沁 馬 倩)